小米穿越寒冬
小米集团上市后首次出现年度营收和净利双下滑,终究没能逃过行业寒冬。3月24日,小米集团(01810.HK)发布2022年全年业绩公告:该年度小米实现总收入2800亿元人民币,同比下降14.7%;调整后净利润85亿元人民币,同比下降61.4%。宏观经济下行是全球手机业务下滑的主要原因。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的最新报告显示,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跌11.7%,总出货量不足12亿,为九年以来的最低值。各手机厂商均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压力,出货量纷纷下滑。值得一提的是,小米是2022年中国手机厂商中出货量跌幅最窄的,以1.51亿台的出货量继续占据全球第三的市场份额,可以说在风浪中稳住了阵脚。对于小米的全年表现,市场其实早有预期。前三季度,小米的营收利润连续“双降”,在第四季度市场没有完全回暖的情况下,小米的这一业绩表现并不让人意外。第四季度,小米营收660.47亿元,同比下滑22.8%;经调整净利润为14.61亿元,同比下滑67.3%。从具体业务收入来看,小米展现出了其对抗风险的良好韧性。在手机业务与IoT产品业务双双下滑的情况下,互联网服务业务实现同比增长,全年收入达283亿元人民币,同时全球及中国大陆市场MIUI月活用户数进一步增长。2022全年,全球及中国大陆地区净新增MIUI月活用户数分别为7330万和1380万。另外,小米的高端化策略也显现成效,ASP(平均销售价格)上涨至1111元人民币,为历史最高水平。财报显示,2022年第四季度,中国大陆地区小米高端手机出货量在整体出货量中的占比同比提升6.8%, 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3000~4000元价位段的智能手机销量排名中位列第一,4000~5000元价位段的智能手机销量排名中位列第二。小米对汽车的投入是拉低小米净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,小米选择的重模式造车注定会对现金流和净利润产生影响。2022年,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的费用为31亿元。过去四个季度,小米的创新费用支出逐步攀升,其中第四季度的费用为12亿元。此外,小米在2022年11月份更新了部分智能手机的售后服务政策,带来了7亿元的一次性成本。如果刨除这两部分支出,小米的盈利能力将有所提升。在此背景下,小米改变了2023年的整体经营策略,将目标设定为“规模与利润并重”。人事层面,集团经营管理委员会和集团人力资源委员会的成立,也预示着小米进入新的发展阶段。市场渐次回暖,机会点出现小米智能手机业务2022年收入1672亿元,规模超公司全年总收入的一半,仍是小米的业务核心。随着疫情政策调整,消费进入逐步修复的阶段,这意味着小米将迎来新的机会点。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、固定资产投资、出口均不同程度好于预期。就消费来说,1-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此前同比下跌1.8%反弹至同比增长3.5%。春节后消费活动趋势延续至3月,3月前两周,18大城市的地铁客运量和百城交通拥堵指数均进一步反弹,其中前者从1—2月同比增长8.4%跃升至同比增长33%,后者从1—2月同比增长1.8%上升至同比增长3.6%。社会经济活动渐次恢复,为消费电子行业注入了些许活力,小米也已感受到回暖的迹象。据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财报会上披露,小米线下零售业务显现复苏,2023年前两个月的月均单店GMV较2022年Q4增长超30%。多位小米经销商告诉雷峰网,春节以来,线下迎来一波人流高峰,手机销量比起之前有一定幅度的增长,小米13等主流机型均有不错的销量。与此同时,刚刚发布的小米13海外版,也为小米赢得不错的口碑。雷峰网走访马来西亚线下多家门店,小米13都有不错的销量成绩,部分门店仅半个月就有近百台的销量。值得注意的是,小米13海外版的定价普遍高于国内,随着以欧洲为首的高购买力地区持续走量,小米手机ASP有望再次拉升,为小米带来更高的变现效率,而小米13的销量也有望在3月份突破300万台。马来西亚线下已同步上市的小米13另一方面,供应链也传来好消息。继3月初头部手机厂商陆续小幅加单之后,三星再次释放7600万台ODM订单,闻泰、龙旗、华勤等代工厂分别受益。除此之外,另一家国内手机厂商也备货量近2000万台,进而带动其他厂家加单。厂商加单背后,除了对市场好转的预期,也折射出各家的高水位库存压力不再。“我们的自有库存从上个季度底的530亿降到这个季度的504亿,同比下滑了3.7%,环比也下降了4.8%,我们的自有及渠道库存稳步下降,在中国、印度、国际市场清库进展均良好,目前库存水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。”卢伟冰表示告诉媒体。卢伟冰还表示:“今年我们主要有两个任务,第一个任务是完成客户和门店相应的调整。第二个是对门店持续地做深化,进一步提高门店的盈利能力。我相信我们这些措施做好了之后,就具备了下一步门店爆发的可能。”卢伟冰的底气来自小米的零售体系,小米渠道商洪明曾给雷峰网解释过其内在逻辑:小米是目前唯一一个监管库存的厂商,本质上小米店里所有的货都属于小米,经销商只是寄销,这个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实时掌控货的情况,解决了零售系统中经销商的库存风险问题,这也是小米线下门店能够快速扩张的根本原因。相应的,一旦外部及行业环境转好,其势能将被加倍释放。从这次财报披露的细节来看,小米的一万家门店,在2022年疫情对线下流量、销售的反复冲击之下,经受住了考验,没有遭遇大规模的关店潮。其中三大运营商的深度合作及相关补贴,对小米之家的利润贡献非常之大,做到了线上线下业务的融合,单线下的订单所产生的利润在2022年的第四季度已经超过整体业务的20%。一个值得关注的消息是,三大运营商今年会开展新一轮5G手机补贴,这对小米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。随着市场复苏和库存水位的降低,小米最坏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了。第二曲线能否增长,造车是关键IoT业务一直被视为小米的第二增长曲线。2022年,小米IoT业务受高通胀影响十分明显,不过从第四季度开始,小米IoT业务迎来反弹。财报显示,小米集团IoT业务营收录得798亿元人民币,同比下跌6.1%。其中Q4收入为214亿元人民币,环比增长12.5%。值得注意的是,小米IoT品类和高端化有所突破。财报显示,2022年小米集团IoT毛利为14.4%,较2021年的13.1%有所提升,这得益于空冰洗等大家电业务增长迅速。2022年小米智能电视全球出货量达1240万台,智能大家电产品全年收入同比增长超40%,其中空调出货量同比增长超50%,冰箱出货量同比增长近100%,洗衣机出货量则在2022年Q4环比增长超39%。而在办公、家庭娱乐等领域,小米平板全年出货量同比增长超160%,Q4中国大陆地区出货量更是创下单季新高。据Canalys数据,2022年小米平板在中国大陆地区市占率排名提升至第三,仍在持续释放优势。截至2022年12月31日,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 设备(不包括智能手机、平板及笔记本电脑)数达到5.89亿,同比增长35.8%;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至小米AIoT平台的设备(不包括智能手机、平板及笔记本电脑)用户数达到1160万,同比增长32.5%。对于小米的IoT业务,业内一直存在的看法是,小米一直有机会通过IoT优势形成像苹果和特斯拉一样的在各自领域的垄断局面,现在最接近这一目标实现的机会是小米汽车的落地。粮厂研究员Will对这个观点有一个准确的解释:一方面EV(Electric Vehicle 的缩写,意为电动汽车)具有家的平台效应,小米原有的IoT生态很大程度上可以应用在EV生态上。另一方面,家的IoT设备主要依靠蓝牙和无线的“手机+IoT的弱连接”,而汽车的IoT设备可以直接进行“EV+IoT的强连接”。EV的出现是小米IoT业务的全新机遇,将帮助IoT生态完成从“弱连接到强连接”的巨大转变。一旦汽车落地,小米的第二曲线将迎来新的增长点,而小米也可以借机重塑小米的高端品牌形象。一旦EV高端形象立住了,智能手机的高端问题也将迎刃而解。事实上,小米也是这么做的。对于造车,小米集团内部持乐观态度,一是电动汽车的渗透率还远远未达到饱和,对于小米来说仍有机会。二是传统车企面对新能源车企的降价促销,未来市场将迎来洗牌。对于关心小米的人而言,造什么样的车或许不那么重要,能否顺利造车成功才是关键。正如will对小米2022财报的总结,今年如果小米想在资本市场有所表现,关键词是Deliver(兑现)。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